“吉林省食用菌、中草药种质资源第一次普查与收集”的培训会于8月9日在吉林农大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吉林农业大学承办,吉林农业大学学术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省农业农村厅、校科研处、吉林省各市县种质资源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由李长田教授主持,邀请了中科院云南植物所,国家西南种质资源库负责人杨湘云研究员做了关于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普查与采集的特邀报告,吉林农业大学院士团队也做了种质资源普查与采集的相关培训。
李玉院士在会上讲到三点,一是全国的种质资源问题:全国种质资源这件事都普遍在增温,都在抓这件事情,总书记一直在强调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怎么把饭碗端在手里,首先得把资源都掌握了手里,才能把饭碗端在手里。否则的话你还是得靠外国,一粒种子好几十元往回购,实际上好多资源都是我们自己的资源。我觉得总书记的观点高瞻远瞩。提出这个观点之后,各个省都动起来,全国也都动起来了。特别是今天杨湘云老师,在这里讲了一下,实际上种质资源项目是我国4个重要科技项目之一,也可以说是4个中最重要的。这是第一方面的意义,打好种业翻身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前提就是把政治资源牢牢地掌握在手里。
二是脱贫攻坚完胜之后,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比如如何吸引乡土人才的回归,如何形成自己的产业,如何能够农民以种地为主,同时兼顾全产业链等问题。其中核心问题还是农业粮食丰收,这个粮食不能不行,中国人必须得有自己吃的粮食,而且是自己打出来的粮食,粮食的前提仍然也是从种质资源开始做的一件事情,所以说此次全国都在种质资源调查,在种业上打翻身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吉林省非常特殊地把中药材和食用菌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添加到种业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等等这些工作中,应该说是极具地方特色,而且这也是对吉林的一个历史担当。
三是吉林省抓种质资源具有的特殊意义。在种质资源品种上到底,只是一个植物动物就构成一个多样性的世界了吗?没有菌物行不行啊?在植物中只是大田作物就可以构成了一个种质世界了吗?没有特用植物?没有果树没有野生的资源,行不行?这些内容都不需要我们去进行辩论。大家都应该知道都应该掌握的事情。所以正由于这一点,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抓这件事情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无论从大的方面,从种业上从乡村振兴上还是我们整个的全产业链的创新上,都体现了我们在种质资源上走在了前面。实际上我也是觉得总书记说要率先实现吉林农业现代化当好农业战线排头兵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排头兵不是我站在排头就是排头,要靠实实在在的工作,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是伸手向外国人要种子,向外国人要技术,向外国人去买机器,设备就实现现代化了,而要靠自力更生,要靠自己的全产业链,特别是在内循环和双循环这种大的形势下,在很多国家围堵中国,要遏制中国的形势下,更需要我们自身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精彩才行,培训班的意义就在这个地方。
会中李玉院士还提到杨湘云是我们国家培养的第1个在种质资源保存方面的博士,有特别丰富的经验,特别她现在正在主持国家种质资源库这件事情。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设施办负责人。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总工艺师,负责项目功能工艺方面的设计和实施,并入选2009年度(首届)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人才。为吉林省高水平种质资源库打下了基础也立上了标杆。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润霖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