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产品

【市场观点】中国对进口玉米大豆高需求会结束吗?

2021-08-17 0

作者: Nelson Low 芝商所农产品执行董事

中国2020年起加快进口美国玉米和大豆,有关的趋势至今仍然持续,但要确定这是否标志着一种长期的转变,不仅需要回顾需求驱动因素、地缘政治以及粮食安全问题,更需要审视粮食科技的创新。

 

今年以来,中国对玉米的需求有增无减。根据美国海关总署的资料,2020年中国购入创纪录的1,130万公吨玉米,而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今年销售总量可能高达2,600万公吨。相应地,全球玉米价格持续攀升,目前已突破每蒲式耳6美元,创下近8年来的新高。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中国的大豆进口量也一直稳步上升,2020年创下9,850万公吨的纪录,今年则有望突破1.03亿公吨。这为美国大豆种植户带来了好消息。2020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以人民币计算增加50%以上,这是由于巴西供货中断刺激中国增加对美国商品的采购。

 

一个令农产品进口激增的关键原因是非洲猪瘟爆发后,中国需要重建生猪种群,并为其提供饲料。有研究估计,2018年和2019年中国国内的生猪有一半死于非洲猪瘟,目前已恢复到以前水平的近90%。而且,很多新增的生猪产能都是工业化的、大规模地营运,在混合饲料中使用大量大豆压碎制成的豆粕和玉米。

 

粮食安全问题备受重视 

农产品进口激增引发中国重新认识其对海外农产品市场的依赖程度,以及需要重视粮食安全的问题。

 

虽然过去中国一直进口大豆,但过去的目标是实现玉米自给自足。中国耕地有限,加上有逾14亿人口,使得提供平价和充足的粮食成为一项持续的挑战。加上新冠疫情爆发,中国政府开始着力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是理所当然的。

 

首先在今年3月,中国政府在最新公布的五年计划中将粮食安全置于核心位置,出台政策减少依赖进口,并制定「双循环」,以内需为牵引的战略。进一步推动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是今年7月份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粮食供应的自给自足问题也被提升为优先事项和政策重点。中国采取新措施提高国内玉米和大豆生产商的补贴,鼓励种植青贮玉米等优质动物饲料作物。另一方面重视鼓励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以促进种子工业发展和行业产量,因为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的种子工业和行业产量仍然很低。国企中国化工集团2016年斥资43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科技集团先正达公司,或许正好说明这方面会有更大的动作。

 

实现自给自足充满挑战 

然而,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了挑战。一个长期存在的障碍是如何让中国公众接受生物技术农作物。虽然中国从1997年和2006年分别开始种植抗虫棉和生物技术木瓜,但转基因生物技术尚未进入主要的谷物和油籽作物,比如玉米和大豆。中央政府的规划尚未公布,因为他们想寻求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考虑到公众对转基因生物的抗拒,又能满足粮食自给自足的迫切需求。

 

玉米乙醇是另一个政策难题。在试行使用生物燃料减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后,中国推迟了2020年之前在全国范围推广E10乙醇混合汽油的计划,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目前粮食自给自足的问题较环保考虑更重要,或者说,现在当务之急是推广电动车,而不是生物燃料。只有先理解这些相互矛盾的政策问题,才能明白中国长期玉米需求的概况。

 

中国政府已公开发表评论,警告美国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以及美联储和其他央行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风险。领导人无疑会记得,许多评论员将上一轮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归咎于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如果价格真的进一步暴涨,就会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因为各国会把重点放在满足本国人口吃饭的问题上,与全球市场隔绝。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在今年年初实施了谷物出口税,而乌克兰则采用了出口配额。这样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即进口国增加囤积,导致没有必要的价格上涨,周而复始。

 

传统智慧未必不可颠覆 

中国往往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是农产品市场,金属和能源市场也是如此。中国人口众多,生活质量迅速提高,导致对大多数农产品都有持续的需求。所以,中国对玉米和大豆的需求会结束吗?依照传统智慧,答案可能是不会结束。然而,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正在迅速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时代,拥有植物肉、精准农业、先进的种子技术等科技;以及一个关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世代。联合起来反对气候变化和炫耀式消费的青年运动。这些趋势不限于西方国家,而是全球皆然。在这个新的局面中,即便传统智慧被颠覆,我们也不应该惊讶,就像我们在2020年和202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所看到的那样。今天得到的任何答案,都有可能在未来被颠覆。




来源:微信公众号芝商所CMEGroup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