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消费升级
我国农业生产是一个典型的以满足内需为主的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农产品的消费端正在迎来一场升级革命。即:从吃饱到吃好,从吃好到吃得更健康的革命。因此,进口的高品质水果每年维持超过20%的增长也就不足为奇。未来10年,针对高品质果蔬的需求,针对更多肉类、奶制品的需求将会明显上升。
2.关注新技术革命
从全球来说,新技术革命对农业已经产生边际递减效应。但对于中国,我们依然存在很多机会。比如现代化的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化农业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都有不少发展的空间。这些技术的出现会整体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尤其是在大田作物端口。同时,像每一种技术一样,这些新技术都是有成本的,因此新技术的发展和土地政策以及国家补贴支持相辅相成。类似科百科技所致力研发的物业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就会是理所当然地畅通无阻,必然能够蓬勃发展,这也是我们都应该放开手脚,大胆去做的。
另一个机会是利用互联网以及区块链技术打通从农户到消费者这个价值链,提高效率这都是存在特别多的机会,而这些领域的痛点和需求,其实都是为数不多的中国所独有的。
3.关注土地和金融政策
在土地流转上,中央开始换了措辞,从支持和加快土地流转工作实现农业现代化改为支持和鼓励土地的适度规模的流转。因此,意味着土地流通的效率和速度都在下降,因为更大的流转和更集中的土地并没有非常明显地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农户的收益,反而巨大的管理成本抵消了集约化后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因此,如何更好地解读从中央到地方的土地政策,真正有效地把握适度、精准、可持续的要义发挥土地的价值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另外一个就是金融、货币政策,未来中央一定会侧重于服务实体经济和民营小微农业企业倾斜,但这需要走的路依然比较长,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时刻关注,这些政策和赋予一部分领先的农户更强的抵抗风险的能力,未来农业合作社等实体以及民营的小微农业企业是获取金融支持的最重要的农业从业群体。
4.关注国家对农业的导向和投入
在全球所有发达和成熟的经济体中,农业就几乎没有不靠政府补贴和支持的(以色列除外)。对我国而言,财政投入是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非常非常关键的因素。虽然,我国第二产业中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的升级发展,以及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可以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反哺第一产业的条件也比过去更加成熟。但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决定了财政投入方向,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升级,发展养老服务业、扩大进出口,加强国防建设是优现选项,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反哺以及支持支持力度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