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旅融合是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应该融入旅游业。通过旅游演艺、文化创意产品、旅游文化主观体验建设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创新,游客可以对乡村文化自信有更深的理解和认知,形成广泛的传播,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使乡村文旅融合成为文化自信的新动能。推广农村文旅融合的方式方法,这四个方法值得借鉴!
第一,基于思想的整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冲击着农村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理念。这种影响的严重后果之一是农村传统文化正在衰落,农村居民在文化认知上日益缺乏自信。对文化缺乏自信,对农村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缺乏了解,导致基层政府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过于粗放,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基于此的农村文旅融合首先是短期利益的广泛整合。
农村文化自信源于农村文化意识和自我觉醒,基于对农村文化价值的根本认同。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村文化资源的全面梳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理念,强调产业间的融合、共生、互利。比如桂林西江苗寨文化旅游综合收益在2008年至2018年的十年间增长了49倍,成为中国村落的文旅融合的“西江模式”。这一成就其实源于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苗寨对文旅融合。村庄文旅融合的基础是从理念和思维上树立整合发展意识,明确村庄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郎朗搭配”。坚持“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促文化”、“从思想深处、从根源上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农村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真正融合。
第二,以资源整合为出发点
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资本,中间环节是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农村文化资源就无法资本化。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缺乏认同和坚持农村文化的信心和决心,往往贬低农村文化资源的价值,使农村文化资源的价值停留在浅层挖掘和开发上。难以迎合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预期,无法实现乡村旅游价值的翻番。农村文旅融合只能留在价格战的红海市场,利润空间减少,损害了农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蚕食了农村文化的信心。
村庄文旅融合的价值在于对文化的追求,灵魂在于农村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真实性。宝贵的农村文化资源,如生活条件、民族记忆、价值观和适应民族认同的生活习惯,可以通过激活、开发和利用转化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和优势的价值观。比如陕西省袁家村,2008年开始通过不断挖掘关中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用民俗恢复乡村原有的生态特色来吸引游客,从“空心村”变成了陕西村文旅融合第一村。
此外,通过农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将静态的物质资本转化为人们可以感受和体验的文化资本,实现“文化产业的旅游”和“旅游产业的文化”。
第三,以产业融合为核心
在现代社会,原有的农村农业发展模式被视为落后,配套的农村文化也被视为落后文化或垂死文化。在产业资本利润需求的驱动下,农村文化盲目扩张,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同时也破坏了农村原有的产业格局。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产业整合,而产业整合的关键在于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农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有各自的产业发展规律和逻辑。文化产业附加值高、流动性强、融合性最强,而旅游业具有较强的消费吸引力、产业驱动力和经济驱动力。寻求和匹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汇聚点和融合点,形成覆盖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核心价值的新价值链,可以实现“1+1>2”的产业叠加效应,有利于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农村文化与旅游的互动作用,促进整个农村的振兴,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
此外,在农村文化、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中,要注重培育和发展新的商业形式,拓宽产业范围,拉长产业链,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江苏吉家墩村以民宿业态为驱动引擎,融合文化商业、主题餐饮休闲体验、有机农业等多元化休闲业态,形成文化旅游业态集群,积极支持教育、医疗、文化交通信息、环保、生态等方面成为当地文化地标。
第四,以科技集成为助推器
在城市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农村居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经济价值成为许多村民选择职业、从事生产的首要考虑。年轻人离开农村奔向城市,而剩下的老年人对农村文化和旅游技术的了解有限,导致农村技术应用落后,无法在第一时间向农村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文旅融合。
科技创新的发展为产业融合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果两者在技术层面上得不到很好的融合,就很难真正实现有机融合。乡村文旅融合基于某种技术。随着科技创新和数字网络等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农村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宣传。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给乡村文旅融合的呈现和体验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乡村文化旅游的产品形式、组织形式、发展渠道和生态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文化+旅游”的到来不仅有利于解决文化产业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增加文化传播与文化活动的创造性和趣味性,塑造区域文化认同,激励群体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深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内涵发展和创新探索,通过业态创新和功能探索,引领地区发展新模式。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字与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转发目的在于分享行业信息与知识,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转载:北京新型智慧农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