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大约25万年前,普通牛和瘤牛的祖先原牛出现。早在数万年前,史前的人类就和野生的牛有了非常密切的互动。欧洲大大小小的洞穴中都发现了大量和牛有关的壁画。旧石器时代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壁画《受伤的野牛》就是一幅传世之作。
图2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受伤的野牛》壁画
普通牛大约10500年前在新月沃地(包括伊拉克、以色列、埃及等地区)被人类驯化,后逐步扩散到世界各地。瘤牛大约8000年前在南亚被驯化,并传到了非洲中部和东部。第三个起源地为现今的埃及西部沙漠地区。
图3 家牛驯化的三个起源
红色为普通牛,蓝紫色为瘤牛,绿色为古埃及家牛驯化地区
我国的普通牛主要是中国黄牛(黄牛泛指除牦牛和水牛以外的所有家牛),大约在4000-5000年前由西亚经欧亚大陆迁移至东亚内地,主要影响了我国北方地区牛品种;而瘤牛在大约2500-3500年前进入我国后主要影响了南方牛品种。
水牛是黄牛之外另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家牛,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亿头水牛。水牛驯化于距今5000到7000年前,驯化的中心地区位于南亚、东南亚和中国的长江流域。
牦牛起源于我国。野牦牛距今大约7300年前首次出现在青藏高原,距今大约5000年前由羌人所驯化,并经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传到了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牛的驯化历史悠久,涉及国家地区广泛,过程曲折复杂,都令人叹为观止。目前,我国有55个地方黄牛品种、27个水牛品种、18个牦牛品种和1个大额牛品种,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
(一)国外牛的育种历程
世界上,牛都经历了从“役用”到“肉用”的转变,19世纪中期以后,瑞士、英国等国家在役用牛的基础上陆续选育出了专用肉牛品种。肉牛品种多元化是欧美发达国家肉牛种业的重要特点,美国有100多个肉牛品种,澳大利亚有40多个,英国有30多个,但各国均针对每个品种的生产性能特点及其适应性,选择少数优势品种,集中力量开展本品种持续选育及后续杂交利用。目前,世界上存栏数量较多的肉牛品种是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夏洛来牛等,其中西门塔尔牛是世界上仅次于荷斯坦牛(世界上分布最广、存栏数量最多的奶牛品种)的分布范围最广的牛品种。
图1.西门塔尔牛
西门塔尔牛,发源于瑞士。西门塔尔牛在瑞士的培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引种杂交扩群阶段。公元5—16世纪从斯堪纳维亚的布尔昆达来引入哥特牛与当地牛杂交,杂种牛具有乳肉性能良好、肌肉丰满、性情温驯和耐粗饲的特性,被当地广泛认可,逐渐取代瑞士当地牛品种。二是以役用为选择目标阶段。17—18世纪瑞士和其他国家都广泛使用杂交牛。到19世纪初,西门塔尔牛基本形成了体大、腿高、骨骼粗壮的役用牛品种。三是多目标选育阶段。1826年瑞士宣布西门塔尔牛育成,自19世纪中期开始向欧洲邻近国家输出。各国引入西门塔尔牛后,选育出多种各有特色的类型。例如,在瑞士主要用于产乳;在法国经过长期选育培育出产奶性能优异的乳肉兼用品种——蒙贝利亚牛,产奶量仅次于荷斯坦牛;在德国,经过近20年定向选育形成了乳肉兼用型的德系西门塔尔;在北美,西门塔尔牛作为纯肉用品种向肉用方向选育。
图2 加系西门塔尔牛
安格斯牛,原产于英国。英国对安格斯牛的育种从18世纪末开始,主要根据早熟性、屠宰率、肉质、饲料利用率和犊牛成活率进行选育,并在提高肉用性能方面采用近交和严格的选种。自19世纪开始向国外输出,现已遍布于世界多个国家,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阿根廷的主要牛种之一。英国肉牛育种工作由农业部、肉品和家畜委员会以及各肉牛品种协会承担,分工协作,形成组织严密、效率很高的育种和改良体系。
图3 安格斯牛
和牛,起源于日本。日本从1900年开始进行肉牛遗传改良,用国外品种与和牛级进杂交培育新品种,但是初期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1912年,日本政府决定以体型标准来修正改良目标,对血统、体型等指标进行登记,确定“对杂交牛取长补短,育成一个统一牛种,以适应日本农业的需求”育种方向,系统地开展育种工作。1948年成立“日本牛登记协会”,普及登记工作。经过70年持续改良,成功将本地和牛品种改良为高档牛肉专用品种。
图4 和牛
(二)我国牛的育种历程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牛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力要素。它既是中华先民图腾崇拜的宗教信仰、神灵先祖祭祀最高级别的“一元大武”(《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又是人们食其肉脂以果腹、用其皮骨以取利、以其驾车代步力、劳其耕田以满仓的“宝贝”。在商朝,牛已经列为六畜之一,牛作为牺牲(祭祀用的牲畜),被列为三牲之首,称为太牢。春秋时期的《相牛经》就有关于古代选牛育种的内容,但多是根据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体型外貌等表型选择。战国时期,铁制犁铧已使用于农业生产。汉代以后,随着铁制犁铧和牛耕的普遍推广,为发展农业,禁止私宰耕牛,限制民间食用牛肉。
我国的牛长期被作为役用工具,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向肉用方向转变,比国外晚了一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肉牛种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缓慢发展期。1949年到1973年为养牛业和种业的缓慢发展期,也是耕牛期,即黄牛主要作为役畜来养殖。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行了保护役畜的措施,并于1955年实行了凭淘汰证收购牛的政策,黄牛于13岁以上、水牛18岁以上才能淘汰作为牛肉的生产来源。
2.初步探索期。1973年以后,政府主管部门开始重视牛种的改良,从美国、加拿大、德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多批引入肉牛品种,仅1973-1974年两年内引进的肉用品种有10个,共234头。在19个省、市、自治区,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立了肉牛生产基地,在广大农村地区改良本地黄牛,促进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并培育出了草原红牛、新疆褐牛等兼用型新品种。
3.蓬勃发展期。1986年农牧渔业部颁布了《全国牛的品种区域规划》,使各地区有了明确的改良方向和正确的改良方法,进入了黄牛改良的蓬勃发展阶段。到2006年,我国牛肉产量达到800万吨左右,占世界牛肉产量的12%,比1961年的0.28%提高了40多倍,牛肉总产量平均年增长10.1%,而同期的肉牛存栏量平均增长率仅2.4%,这期间的大规模杂交改良工作,以及其他配套技术的实施,使我国肉牛平均产肉性能显著提高。在此阶段,培育出了3个专门化肉用牛品种(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和3个兼用品种(中国西门塔尔牛、蜀宣花牛、三河牛)。
图5 我国肉牛新品种培育历程
(1左上.三河牛人工授精 2右上.夏南牛现场测定
3左下. 陈幼春研究员指导蜀宣花牛育种 4右下.中国西门塔牛培育经验交流)
4.肉牛选育新时期。2011年,原农业部发布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大力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推进肉牛遗传改良进程。目前,育种核心群初具规模,品种包括了西门塔尔牛、短角牛、摩拉水牛等引入品种,秦川牛、南阳牛等地方品种,以及三河牛、夏南牛等培育品种。
文章来源:《国际家禽》 国际畜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