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近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吕修涛副司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程国强教授重点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粮食的重要内容。
为何要特别强调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程国强:
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首先是我们应对世界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其次,因为目前我国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今后我们对粮食的需求还会持续增长,但是我们资源环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整个粮食稳产保供存在许多短板、弱项,以及挑战、压力。
第三是在我国的整个粮食安全保障中,全球供应链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目前的世界变局和世纪疫情下,全球粮食供应链还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和不可控性,影响我国的粮食稳定供给。所以,我们必须牢牢地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要坚持这样的一个底线思维,也就是要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 吕修涛:
首先从国际来看,国际上粮食供应的形势并不是很好,这就导致对我国的粮食供应造成了冲击,我们会面临买不到、买得贵、买不起的这些问题。
从国内来看,极端的灾害隐患,还有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碰头,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更大。
另外从长远来看,我国的粮食需求是刚性增加的,这几年是持续上涨的,在此期间有可能会出现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量超过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另一方面,我国增加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现在应该说是趋紧的。比如耕地,根据我国国土“三调”公布的数字,过去10年,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13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000多万亩,有些省份的耕地面积已经跌破了我们所说的耕地红线,还有一些省份已经跌破了永久基本农田的红线。所以说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越是面对粮食生产好的形势,越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为什么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今年,棕榈油、食用油的价格在上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是特别提到大豆和油料的种植,这样的政策传递出了什么样的信号呢?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 吕修涛:
2020年,我国大豆的进口量首次突破了1亿吨,2021年有所减少,但是也接近了1亿吨,大豆在我国的自给率在这几年中是逐步下降的。对于整个的油料来看,大豆油占我们整个植物油的消费比例在一半左右,大豆的饼粕占饲料蛋白的比例大约七成,所以说大豆是非常关键的。
中央一直非常关注油料生产的问题,也提出来要用更实的举措、更强的措施来发展大豆和油料生产。
从今年开始,扩种大豆、扩种油料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举措,中央提出了以大豆为主,多油并举来发展我们的油料生产。
第一个就是在东北地区推动大豆和玉米的合理轮作,在一些地下水超采的地方推动水改旱、稻改豆来扩大大豆的生产,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就是在我国的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流域大力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秆作物、矮秆作物相互搭配,使玉米基本不减产,并增收一季大豆这样的一种技术途径来增加大豆的产量,这是我们今年的计划目标,要推广1500万亩以上。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方面,比如说通过改良盐碱地来种植大豆等,千方百计、攻坚克难地来扩大大豆生产。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程国强:
我们“米袋子”实际上现在的自给率是接近100%。“菜篮子”主要是蔬菜、水果、肉、蛋、奶,这个自给率也基本上能够确保人们日常的需要。
而真正自给率不高就是“油罐子”,也就是我们的植物油。我国的植物油每年消费量接近4000万吨,而植物油的自给率不到三分之一,也就是三分之二是依靠国际供应链。而在这个“油瓶子”里面主要是大豆,大豆油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我国的大豆自给率只有17.6%,也就是说真正自给率不高的部分就是在大豆上。
但是近几年来,整个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过去在国际供应链上的短板就凸显出来了。
我们的短板是什么?过去我们利用国际供应链的方式很单一,就是进口,没有国外的仓储物流,港口码头国际贸易,在供应链的上端就能够控制风险的手段。
第二就是进口来源非常集中,进口大豆的三分之一在北美,三分之二在南美,其他地区很少。一旦这两个地区有任何一个,不管是因为自然的市场还是政治风险中断了供应,我们就会受制于人。
这个“瓶子”实际上很脆弱,它不是个“钢瓶子” ,而是个“玻璃瓶子”,所以我理解为什么中央这次把“油罐子”提高到这么重要的一个程度, 归根到底是怎么能够使我国的大豆自给率要有所提升。
今年夏粮会不会受去年秋汛的影响?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 吕修涛:
去年河南“7·20”特大的洪涝灾害,包括秋季黄淮海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秋汛,很多地方比如河南、 山东、河北、山西、陕西这5个省就有很大一部分面积的小麦播种偏晚了,很多地方的麦苗比较弱,这个对于我们抓好今年的夏粮生产带来了很大难度。
但是我觉得从目前的形势来判断,保持今年夏粮的丰收还是有基础、有希望的。
首先从面上来看,我们实现了基本的种足、种满。我们一开始担心种不下去,很多地方田里的水排不掉,机器无法下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晾墒之后,我们采取了一些应对的措施,比如说抗湿播种、晚播应变等一系列的技术。还有些地方出台了一些非常有力的政策措施,比如河北对于晚播的麦田,每亩补150元钱。
这样的话,到最后统计来看,我们的面积保持稳定,所以说面积是基础。老百姓有种说法,“地不冻只管种”,所以只要种上就可以了。
从土壤墒情来看,今年的墒情应该是最近几年来最好的一年,是多年少有的,因为前期的雨水比较多,这样的话墒情比较足。农业有一种说法叫“麦收隔年墒”,头一年墒情好,第二年往往是一个丰收年。特别是我国有8000多万亩的旱地小麦,常年这个地方都因为干旱播不下去,或者播下去质量也不好。今年的旱地小麦基本上实现了足墒播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晚播影响。
现在距夏粮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100天左右,三个多月时间。当前,最要紧的是抓住小麦返青、拔节和灌浆这三个关键生育期,通过上技术、上措施,力求最大限度地追回产量。在小麦返青期重点是增施返青肥,促弱苗增穗数;在小麦起身拔节期重点是抗旱防冻促生长来增粒数;在小麦灌浆期,重点是实施“一喷三防”,来增粒重。
如何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除了落实严格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民要有种粮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呢?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程国强:
我们抓粮食除了压实责任,最重要是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实际上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我们整个粮食生产的成本在不断上涨。跟国际比较的话,应该说我国现在粮食生产的成本跟那些主要产粮国的成本比,高出了三分之一以上,但是我国的整个价格、整个消费实际上对粮食的价格是约束在一定水平的,因此农民种粮不挣钱已经成为现在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这也是为什么从新世纪以来,中央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最初的“三项补贴”到后来“四项补贴”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粮食从2004年到现在,连续这么多年保持丰收的 一个最根本的支持措施。
另外一点,这些政策也有一定的效能递减趋势。一个政策出来以后,可能在最开始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作用,但是到了一定时候,这个作用就开始衰减了,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农民种粮补贴或者是价格支持新机制,能够使这些政策的效能持续地发挥作用,能够真正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今后能不能发挥包括收益保险等的作用,这都是我们要系统考虑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面已经进行了初步部署。
另外一方面,还要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是说如何推动粮食高质、高效,通过拓展粮食的产业链,提升它的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来带动农民种好粮食、卖好价钱,推动农民通过优质、优价来增收。
实际上,这就是通过政策保底,使农民种粮不亏本,然后通过市场让农民增收。最终如果能够形成这样的机制,才是真正农民种粮收益的保障机制。
来源:节选自中国三农发布
转载:中华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