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产品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吃”本位文化(上)

2023-12-30 0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是什么?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吃饭这件事情,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无比的重要。林语堂(1991)在《中国人的饮食》中谈道:“人世间倘有任何事情值得我们的慎重将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我们曾公开宣称‘吃’为人生少数乐事之一”。人总是要吃饭的,这是我们的一种生理本能。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说,在人类进化的整个历史长河中,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和繁衍。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就必须寻找安全的食物,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形成了相应的心理适应器,影响了我们现在的心理机制(戴维,2015)。比如,为了鉴别食物好坏,人类进化出了发达的味觉系统,因而形成了对酸甜苦辣等不同味道的偏向和相应的情绪反应。

“吃”是人类在进化中世世代代所面临的重要生存问题,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吃”的地位仿佛更为重要,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义。孔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对中国人来说,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东西。吃饭的含义并不仅仅是吃,其中还内藏了“礼”的意蕴。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中国人一进入饭桌,就开始“别昭穆”、“分长幼”。谁坐哪里,谁先动筷,什么节日吃什么东西,都有中国人的一套讲究。管仲说“仓察实则知礼义”,可见饮食正是礼仪之源。“礼”构建了中国人的秩序、风俗、行为方式、思维特点,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也构成了中国人“吃”本位文化的逻辑起点。

不可否认的是,“吃”呈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只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手段,也包含着中国人认识和感受世界的意蕴,同时具有着社会交往意义。此外,甚至转化成了中国人记忆的承载并影响着风土人情中孕育出的人格。李波(2005)在《吃垮中国》书中曾说,“它操控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运行轨迹,捏造出中国人特有的个体人格和怪诞的国民性”。

学者们将中国人的这种特有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称之为“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卞浩宇,高永晨2004)。与此相比,西方人却把饮食仅仅看作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这种文化倾向称之为“食(实)用主义”。对于西方人来说,吃只是为了维持生命。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虽然西方文化中饮食背后也有宗教、阶级、礼仪、艺术等方面丰富的内涵,但从文化的意义上看,西方国家的饮食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也无法称之为“众礼之源”。

作为在中国文化下非常重要需要“慎重将事”的事情,中国的“吃”文化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与研究。“民以食为天”的背后,同样蕴藏着中国人对幸福的追求。

1.吃与生活——对于中国人来说,“吃”并非仅指填饱肚子的进食,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吃”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吃的交往——“吃”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各个方面。中国人见面时相互问候,总是会问出那句经典的话:“你吃过了吗”。我们每天从睁眼开始,就面临着吃什么的问题。“吃”贯穿了我们一天的生活,也展现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之中。中国人仿佛大大小小的聚会和重要的事情,总要以“吃”为落脚。朋友来时我们要摆一桌吃的来“接风”;朋友走了仍要摆一桌吃的来“饯行”。升学了要吃“谢师宴”;孩子出生后要吃“满月酒”,重要的节日都讲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古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鸿门宴,又有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现代找人办事也要请吃饭。中国人的饭局,兼具了团圆、庆贺、交际,甚至作为实现利益目标的场所。

中国人“重人情”(汪凤炎,郑红,2004)。儒家文化中的“仁”和“礼”都强调了“人情”的重要,“仁者爱人”,中国人需要去关爱他人,与他人互动、交往;也需要通过互动的过程来构建社会规范(“礼”),正是“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礼本身就是根据人的感情,按照义的道理,而规定的制度和标准,因此必然涉及到与他人的交往。而在中国文化之下,吃饭代表着温暖的和睦的氛围,创设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交际的发生环境,承担了交际的重要作用。而这一原因甚至可以追随到周代,周朝礼制大体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类,其中中国人聚餐的习俗来源自嘉礼中的饮食之礼而来,嘉礼的目的正是使万民相亲相爱。因此吃饭不仅仅只是一个过程,从最初便兼具着中国人礼仪、交往的社会功能。也正因如此,“吃”的交往占据了中国人人际交往的重要地位。

3.吃的认知——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1977)曾说:“One of the best ways of getting to a culture’s heart would be through its stomach(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饮食是了解他人与文化的认知方式之一。文化人类学中有一重要的分支便是饮食人类学,其通过对食物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探寻作为食物“形而下”中“形而上”的文化符码以及表述,发现食物与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等的关系线索(彭兆荣,肖坤冰2011)。如人类学者谭少薇(2001)研究了港式饮茶对于香港人身份认同的社会作用,指出以饮茶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和消费行为是都市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抛开现代通过饮食来研究认知文化的科学研究来看,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通过饮食来认知世界的功能尤为被强调。在中国人的字词使用中,“吃”或与“吃”相关的词语具有着广阔的丰富的含义,展现着中国人用“吃”来认识世界的重要与频繁。如“尝”是辨别味道的意思,但也被隐喻为体验、体会和经历等,像是“尝到了甜头”。我们形容文章或者作品“耐人寻味”、“回味无穷”。对知识、问题等钻研不深会说“浅尝辄止”、“囫囵吞枣”,钻研刻苦会说“慢嚼细咽”、“吃透了”。我们会用“酸甜苦辣咸”等味觉差异来表达个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对我们的经历和回忆会说“回味”。我们表示经受某种遭遇会用“吃亏”、“吃苦”,表示某种感受用“吃惊”,表示受欢迎用“吃香”,表示一种男女嫉妒心情用“吃醋”,全都是通过“吃”来感受。鲁迅曾说:“第一食蟹者为天下勇敢之最,为巴解也”;毛泽东也曾经教导人们:“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这些承载着丰富“吃”文化的语言,恰恰说明“吃”是中国人朴素的认知方式。

中国人具有“实用主义”和“物质化”的倾向(汪凤炎,郑红, 2004)。我们更加重视实际性的、物质性的,可以吃到、闻到、触摸到的食物。而在中国古老的历史中,农耕文明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在农业方面人们主要是通过味觉系统等原始手段来认识世界,寻找生存的必需品。其中“神农尝百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因如此,吃不仅仅只是一种果腹的手段,其中也隐喻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意义,并且对于中国人认识世界更加的关键。

吉林省绿色食材商会摘编供稿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