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产品

柯炳生:如何理解大市场的“大”?

2024-07-10 0

      人们经常谈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理解小生产的“小”?如何理解大市场的“大”?

      这里的大市场的含义指的不是大型交易场所、大型商场、大型超市,或大型批发交易市场。而是指的是市场需求。但不是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而是来自中间商的需求,是生产者所直接面对的需求。大市场,就是中间商对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同样质量的产品的收购数量需求大,远远超过单个农民生产者的提供能力,需要成千上万的农民生产者来满足。这些中间商包括收购商、储藏商、加工商等。如河南某一大型面粉加工厂,每年对同一品种强筋小麦的收购数量要求,达数十万吨;湖南某一稻米加工企业,每年对同样品种的优质稻谷的需求,也达数十万吨。这就是小麦和稻谷生产者所面对的大市场。

      以前农产品收购渠道特点是小、多、短。各种小商小贩、小面粉厂、小磨米厂、小榨油厂、小加工厂等,规模小,数量多,增值链短(储藏时间短,运输距离短,加工程度简单等)。买卖双方关注因素是价格;而对质量和规格的要求,通常不高。即便对质量和规格有所要求也很粗略,只要达到门槛标准即可。每一笔买卖数量也都很小。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产品收购渠道变化很大,日益呈现出大、少、长的特点。即中间商的单体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少,增值链越来越长,增值的幅度越来越大。农民所面临的“大市场”,越来越大。

      这样的市场结构变化,反映的是最终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前消费者自己购买原料,自己烹饪为主;现在更多的是购买加工品,购买制成品,直接食用。且这个变化趋势很快。食品加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2000年,我国食品加工业产值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2012年,食品加工业产值超过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去年已达12万亿以上。这导致了对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的普遍要求。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难以满足这种规格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比如北京烤鸭。要求的原料鸭子,品种是专用的,不是随便什么鸭子都行;大小品质是均一的,不能轻重肥瘦不一样;需要的数量也多等等。这就是大批量的规格化、标准化的需求。传统的农户每户养几只几十只鸭子,是不能满足这样的“大市场”需求的。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业对肉鸡的需求也是如此,要求严格的规格化和标准化,且需求数量更大。小规模养殖是不能满足“大市场”需求。且肯德基、麦当劳需要的是大批量的持续性供应。

      种植业也是如此,比如小麦,人们做各种面食,并不区分小麦品种,只要是小麦粉就行。普通加工精度的,叫标准粉(85%的出粉率);加工精度最高的,叫富强粉,是小麦籽粒最核心的部分磨出的面粉。

      随着现代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对面粉品质的要求,出现了很大变化。做面包、做面条、做糕点等,用途不同,对小麦品质的要求不同,且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的需求是大批量的。现代化的面粉加工厂,要满足大型面条生产商、面包商、速冻饺子商、各种连锁超市的面粉需求,每年需要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吨同样品质的小麦。这样的需求,对小规模生产的农民来讲是难以满足的。我们说到“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时,主要是指农民生产者所面对的中间商,尤其是加工商,所需要的农产品,不仅数量大,而且在品种、规格、质量等方面,有着高度的均一性要求。对于小农户来说,这是个大挑战。

      加工商之所以表现出“大市场”的特点,第一,设施设备投资大,成本较高,必须有足够的数量,才能摊薄成本;第二,竞争压力大,要靠品牌取胜,而品牌的创立,也需要有足够的规模;第三,是副产品综合利用,实现增值的需要。在小作坊碾米厂里,稻谷加工之后,只能产生大米、米糠和稻壳。而现代化大型稻米加工厂,除了生产出各种规格大米之外,还可生产出各种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如米糠油、米糠油衍生物、米糠饲料、稻壳制糠醛、活性炭,等等。

      食品加工商的最大愿望,就是如何从千家万户农民那里,能可靠地收购到大批量的优质的均一性产品。而小农户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如何在小规模经营条件下,也能够满足加工商的大市场要求,生产出好产品,把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为此,要进行各种生产方式的组织创新,克服“小生产”的不利影响。(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吉林省绿色食材商会摘编供稿2024-7-10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