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产品

国内畜牧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及发展趋势

2022-05-13 0

      1.畜牧业基础产能充足,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国内畜牧业生产彻底走出了短缺经济,保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目前,我国肉类和禽蛋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奶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人均禽蛋的消费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肉类的消费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超过30%;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超过60%。畜禽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保持在99%以上,生鲜乳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多年保持100%,“瘦肉精”使用得到有效控制;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已逐步形成,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推广、执法监管等已基本到位。

      2.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新一轮调整正在进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大幅提升。由于科技进步、土地等资源趋紧及生态环保的要求,国内畜产品生产布局调加快进行,出现了生猪北上和蛋鸡南下的趋势。南方生猪生产养殖密度较高的地区正向西南、西北和东北转移;而在蛋鸡生产方面,由于环境控制技术的突破,解决南方高温高湿环境不适宜养蛋鸡的瓶颈,蛋鸡养殖中心正由东北、中原向安徽、湖北、湖南及四川转移。同时,畜牧业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传统畜牧业开始向工厂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畜产品生产进入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阶段,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已超过了50%,工业饲料集中度超过60%以上,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国家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600家,占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半以上。

       3.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已过,生产进入到低速增长期。随着城乡人口的增长、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们对改善膳食结构,提高营养水平,对畜产品消费形成了强大的需求拉动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且增速也逐步地放缓,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达到了肉类消费快速增长的临界点,人均GDP在5000美元是肉类增速的临界点,我国在2011年人均GDP就超过5000美元;加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消费观念。及膳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导致对部分畜产品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的过剩。

      4.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而生产结构适应不了消费需求。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由追求数量消费开始转向质量消费,更加注重特色、有机绿色、安全健康;畜产品从季节性、时令性消费变成四季性日常性消费。目前猪、禽、蛋、乳制品市场处于供需平衡或供大于求,部分畜产品出现结构性相对过剩,一般性同质化产品量大价低,高品质产品供给缺乏。牛羊肉消费已从原来的特殊群体消费逐步向大众性的群体消费发展,迫切需要畜牧业转型升级。

      5.种养结合更加紧密,一二三产业融合速度加快。

      虽然近年来国内畜禽养殖专业化发展迅速,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养殖业带来了畜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也改变了传统的农牧业之间的关系,导致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相互分离、种养结合不紧密。加之,小规模分散养殖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没有与龙头企业建立同生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造成了国内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造成养殖户利益受损。迫切需要种养加相结合,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发展。

      吉林省绿色食材商会秘书处供稿


To Top